当前位置:周记400字 > 节日周记 >

傣族-泼水节

来源:周记400字 发布时间:2020-08-09
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(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)。傣语叫做“楞贺尚罕”,即“六月新年”或“傣历新年”。实际上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,因为傣文历法,新的一年是从六月开端核算的。    可是泼水节由来的传说却有两种。:很早以前,一个恶贯满盈的魔王霸占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,并抢来七位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。姑娘们满怀仇视,算计着如何杀死魔王。一天夜里,年纪最小的姑娘侬香用最好的酒肉,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,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点。本来这个天不怕,地不怕的魔王,就怕用他的头发勒住自己的脖子,机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红头发,勒住他的脖子。公然,魔王的头就掉了下来,变成一团火球,滚到哪里,邪火就延伸到哪里。竹楼被焚毁,庄稼被烧焦。为了熄灭邪火,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头,其他六位姑娘轮番不停地向上面泼水,总算在傣历的六月把邪火熄灭了。乡亲们开端了休养生息的生活。从此,便有了逢年泼水的习俗。现在,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彼此祝愿的一种方式。在傣族员看来,水是圣洁、夸姣、光亮的象徵。世界上有了水,万物才能生长,水是生命之神。  而坐落丽江华坪区域的傣家泼水节的故事却独具特色。这里的傣族员是中国甚至亚洲纬度最北的傣族部落。他们的故事是这样的:  相传在很久以前,金沙江边一个聚居在密林深处的傣族寨子,因树林起火,乡民处在被大火吞没的危险之中,一个名叫李良的傣家汉子,为维护村庄,不畏危险,冲出火网,从金沙江里挑来一桶桶江水,泼洒山火,经过一天一夜的劳累,山火总算被泼灭,乡民得救,李良因为劳累流汗流干了,渴倒在山头上。乡民打来清水给李良解渴,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,后来,李良一头扑到江中,变成一条巨龙,顺江而去。有的人说,他变成了一棵大树。傣族员民为了纪念李良,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之一天,每家房屋打扫一新,撒上青松叶,并在选定的江边或井旁,用绿树搭起长半里的青棚,棚下撒满厚厚的松针,两旁放上盛满水的水槽,午间太阳当顶时,世人穿行于棚下彼此用松枝蘸水洒身,表明对李良的怀念和对新年的祝愿。这项活动延续至今,成为傣族员民辞旧迎新、祝愿吉祥的节日--泼水节。  泼水节降临,傣家人便忙着杀猪,杀鸡、酿酒,还要做许多“毫诺索”(年糕)以及用糯米做成的'多种粑粑,在节日里食用。  潮汕区域新年习俗:潮汕区域便有 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区域又异于中原区域的习俗活动。 一、贴门神、春联 新春伊始,榜首件事就是贴门神、对联。每当大年三十日(或者是廿 九),家家户户都纷繁上街购买春联,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,将 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。 门神,传说是能捉鬼的神荼、郁垒。东汉应劭的《风俗通》中引《黄 帝书》说:上古的时候,有神荼郁垒俩兄弟,他们住在度朔山上,山上有 一棵桃树,树荫如盖。每天早上,他们便在这树下捡阅百鬼。如果有恶鬼 为害人世,便将其绑了喂山君。后来,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荼、郁 垒的画像,挂在门的两头用来驱鬼避邪。南朝·梁·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 中记载:正月一小“造桃板着户,谓之仙木,绘二神贴户左右,左神荼, 右郁垒,俗谓门神。”可是,真正史书记载的门神,却不是神荼、郁垒, 而是古代的一个勇士叫做成庆的。在班固的《汉书.广川王传》中记载: 广川王(去疾)的殿门上曾画有古勇士成庆的画像,短衣大裤长剑。到厂 唐代,门神的方位便被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所替代。 《西游记》中的叙说就愈加详细了:泾河龙王为了和一个算卜先生打 赌,结果犯了天条,罪该问斩。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。泾河龙王为求活 命,向唐太宗求情。太宗答应了,到了斩龙的那个时辰,便宣召魏征与之 对弈。没想到魏征下着下着,打了一个盹儿,就魂灵升天,将龙王斩了。 龙王抱怨太宗言而无信,日夜在宫外呼号讨命。太宗奉告群臣,大将秦叔 宝奏道:愿同尉迟敬德戎装立门外以待。  太宗答应。那一夜公然无事。太 宗因不忍二将辛苦,遂命巧手丹青;画二将真容,贴于门上。后代人相沿 下来,所以,这两员大将便成为千家万户的守门神了。在今天潮汕一些旧 式门楼的两扇大门上,我们还能够见到神荼、郁垒或两员气昂昂的战将, 形象似乎相同,可是仔细观察,其间一位手执钢鞭,另一位手执铁锏。执 鞭者是尉迟敬德,执锏者是秦琼。 门联同样也是从桃符开展而来的。本来人们用桃木板画神荼、郁垒画 像,挂在两扇门上。后来,画像又改成只写字的“门目”。但门目上两头 各写两字,表达内容有限,人们觉得不过瘾,便又在大门两侧再挂上两块 桃木板(后改用纸);写上了字数较多、能充分反映心愿的对子。据《宋史 ·蜀世家》载:蜀后主孟旭命学士为题桃符,以其非工,自命笔题云:“ 新年纳余庆,嘉节号长春。”据说这就是我国最早的一对春联。明代朱元 璋建都南京后,曾令各家贴对联,并将门联改名为春联一概用红纸书写。 传说有一次,朱元璋亲身到民间观察,只一户人家没贴春联。  一问,本来 这人家是阉猪的,不识字,所以亲身动笔为他写了一联:“双手劈开生死 路,一刀切断对错根。”因为历代大力提倡,使春联成为我国一种特殊的 民间文艺方式,长盛不衰。潮汕人对春联更是重视,买一副春联,往往要 揣摩很久。 从各家各户所贴的春联看,能够反映出不同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。  其间较多的是反映出潮汕人勤劳上进、团结友善的特色,像“友善一家添 百福,平安二字值千金”、“勤出产五谷丰登,善治家六畜兴旺”等等。 潮汕对联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文人林大钦编撰的“天增年月人增寿, 春满乾坤福满堂”一联。传说,林大钦早年曾当过私塾先生。有一年正月 初一日,店主夫人过生日,请来先生编撰春联、寿联。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,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。 在潮汕的春联中,经常还看到单扇门儿上或谷簟、福龛上贴着斗大的 一个“春”字。“  春”字在这里有两层意义:一层表明春回大地,万象更 新;一层巧借“春”与“存”潮音的相谐,表明年年有余的良好希望。这 跟北方人喜筵上吃鱼,谐音“余”有异曲同工之妙。 二、吃团年饭 家家户户的住所打扮得焕然一新后,岁除将至。所以,主妇们便忙着 预备做一年之中最丰富、最富意义的团年饭。 团年饭,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,连故去的老祖先 也不忘掉的。因此,家家户户做好团年饭之后,首要有必要“拜老公”(祭 祀祖先)。祭祖时应该将代表祖先的香炉从神龛上请下来安放在供桌上, 然后焚香祷祝,请祖先用餐。然后长幼依序跪拜,这充分表现出潮人慎终 追远、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。祭毕,将祭祖用的饭菜从头热过,设大桌 于大厅,一家人入团团围坐,这是每个家庭大团圆的夸姣时刻,一家人不论平常天各一方,或者平常有多少疙瘩,这个时候也应该欢声笑语,不能说伤心事或吵闹。  用过晚餐,家中主妇就忙着拾掇饭桌,所以,一场大打扫活动便开端了。这一次打扫不必很讲究,朴实是为了清洁卫生而已,不像年底的那一 场有必要用松枝菝草扫刷。然后便生炉起火,开端预备明日祭神的供品—— 斋菜。  斋菜的品种许多,有芋头做的,有番薯做的,也有的是用枣子做的,有的则是用花生米、芋头与番薯合起来做的。做斋菜的料都应该鄙人午时 就预备完毕,让其晾干。炸斋菜时,等炉火生好的时候,放上一口铁锅, 注上很多花生油。等油沸时,用这些料子拌以粉浆往锅里一放,它就在油锅里吱吱地冒气泡。熟时,黄澄澄、香喷喷地分外诱人。这时,家中若有 客人,女主人就会献上新炸斋菜一盘,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,让你尝尝遐迩闻名的潮汕小食的甘旨。 三、迎财神,放鞭炮 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,就是在半夜时分拜财神。  按说,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,人世的诸路神仙都上天“汇报工作”去了。但人们宁愿相信财神仍然不忘谋福人世,会在这新春脚步降临之际将财运送到人世,所以各家各户要在这时候拜祭。所以,半夜钟响,鞭炮喧天,烟雾袅袅,仿佛是一团团瑞云祥气,再有那“财神到”的吆喊声,更给这半夜增加了不少热闹。关于鞭炮,不少书现已有过详细介绍,它本来是人们用来避邪祛灾的。《荆楚岁时记)中载:“正月一日,是三元之日也,春秋谓之端日,鸡鸣而起,先于庭前爆仗以辟山魈恶鬼。”宗懔所载,似乎是承西汉东方朔《神异经·西荒经》之说:西方深山中有人焉,身长尺余,袒身,捕虾蟹,性不畏人。见人止宿,暮依其火,以炙虾蟹。伺人不在,而盗人盐,以食虾蟹。名曰山臊,其音自叫。人尝以竹着火中,爆而出,臊皆惊惮。犯之令人寒热。此虽人形而改变,然亦鬼怪之类,今所在山中皆有之。东方朔所提的,即便有那么一回事,也恐怕仅仅一种动物而已,后代人以讹传讹,所以爆仗便具有了避邪怯灾的功用。不过,随着落后意识的逐渐淡化,潮汕人放爆仗一俗,现已很少包含驱鬼成分,而仅仅是为节日增加欢乐气氛罢了。而伴随着现代文明的到来,许多大中小城市都开端在节日禁燃鞭炮了。
下一篇:传统节日端午节 上一篇:传统节日-春节